•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
  • 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

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试验研究和应用

郦能惠, 王立安, 任强, 张志韬, 张贤, 王新奇, 代巧枝

郦能惠, 王立安, 任强, 张志韬, 张贤, 王新奇, 代巧枝. 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试验研究和应用[J]. 岩土工程学报, 2025, 47(1): 30-37. DOI: 10.11779/CJGE20230963
引用本文: 郦能惠, 王立安, 任强, 张志韬, 张贤, 王新奇, 代巧枝. 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试验研究和应用[J]. 岩土工程学报, 2025, 47(1): 30-37. DOI: 10.11779/CJGE20230963
LI Nenghui, WANG Li'an, REN Qiang, ZHANG Zhitao, ZHANG Xian, WANG Xinqi, DAI Qiaozhi.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ew type of joint waterstop for high CFRDs and its applic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25, 47(1): 30-37. DOI: 10.11779/CJGE20230963
Citation: LI Nenghui, WANG Li'an, REN Qiang, ZHANG Zhitao, ZHANG Xian, WANG Xinqi, DAI Qiaozhi.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ew type of joint waterstop for high CFRDs and its applic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25, 47(1): 30-37. DOI: 10.11779/CJGE20230963

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试验研究和应用  English Version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郦能惠(1940—),男,浙江诸暨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和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岩土力学和水工结构工程的研究工作。E-mail:nhli@nhri.cn

  • 中图分类号: TV641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ew type of joint waterstop for high CFRDs and its application

  • 摘要: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是当前最有竞争力的坝型,为保障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安全,坝体和面板的应力变形性状以及接缝位移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止水材料开发、接缝止水结构设计和止水结构防渗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新型止水结构,并应用于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高坝新型接缝止水结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形成了试验方法,建立了高坝新型止水结构的劲度表达式,通过在某高坝工程的应用表明提出的接缝止水应力应变关系全面反映高坝新型止水结构各主要部件对于面板与趾板以及面板之间力的传递的贡献,更好地反映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高坝设计布置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Abstract: The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CFRD) is one of the most competitively powerful dam types now.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high CFRDs the stress and strain behaviors of dam body and concrete face as well as the displacements of joints have become the point of engineering researches. A new type of joint waterstop is put forword and used in several high CFRD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new type of joint waterstop for high CFRDs are investigated, and a series of stiffness expressions for three-dimension displacements of joints are established. The proposed stiffness expressions can represent the contribution of main components of waterstop to the force transfer from face slab to face slab and from face slab to plinth, and then the influences of arrangement of the high CFRDs on the stress and strain behaviors of CFRDs especially under complex topographical and serological conditions are revealed.
  • 在水利水电工程当中,快速正确的对岩体完整性以及质量进行分级与评价是岩体开挖和加固支护设计、快速施工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作为重要课题一直被科研人员密切关注[1-5]。岩体质量主要受到岩体内部结构特性的影响,岩体完整性是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在分类时需要考虑参数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对岩体完整性及岩体质量进行快速有效的划分,是岩土工程领域解决岩体安全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岩体质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T评分[6]、Q系统[7]、地质强度指标(GSI)[8]、岩体地质力学分类(RMR)[9]等。这些指标结合了岩体本身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体的完整性,而这也对岩体质量的优劣起控制性作用。

    针对岩体完整性判断问题,李明超等[10]基于岩体对穿声波波速数据,采用加权随机森林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尺度岩体完整性评价指标和相应的分析方法,该方法没有考虑节理及岩体岩性等情况。曹瑞琅等[11]通过提出钻进过程指数DPI,建立了DPI与RQD之间联系,为评价岩体完整性提供一种新指标,但钻孔中会忽略各向异性等问题。李清波等[12]基于边缘阈值分割钻孔图像的方法,对RQD进行自动分析,与波速测试及钻孔图像对比,提高RQD统计的准确性,但对于图像中反射差异不明显的结构面,还未能进行研究。Guo等[13]基于高清数字钻孔电视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完整性评价方法,克服了RQD计算过程中岩心脱落和破碎问题的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能够对岩体的完整性及裂隙的演化过程进行动态评价,但缺乏对结构面发育情况以及特征的研究。殷明伦等[14]通过统计调研大量工程数据,研究体积节理数Jv与岩体完整性系数Kv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考虑结构面类别的Jv表征Kv的修正方法,但理论上还是根据Kv对岩体完整性进行评价,并且在实际工程中JvKv的关系较差。Song等[15]根据岩体完整性系数Kv与地质强度指标GSI关系,推导出Kv与RMR评分体系中某些项的关系,用这些指标进行预测Kv有着很高的相关性,其最终只是得到Kv值,是预测获取Kv值的另一途径,不能很好地进行岩体完整性评价。

    实际工程中评价岩体质量时,常利用RQD、KvJv中某一定量指标对岩体完整性进行分析,不能综合反映岩体特征,导致结果代表性差,与实际情况不符[16]。例如,RQD不能与岩块挂钩,具有多解性;Kv主要考虑的是地下水、高地应力、卸荷等影响;Jv仅能反映结构面的几何发育特征。

    针对水利工程中岩体完整性评价问题,耦合多源勘察信息,通过采用熵权-云模型对工程中误判数据进行修正,并使用少数类过采样方法对岩体完整性分级中不均衡数据进行预处理,改进数据集结构,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岩体完整性进行分类预测;由于影响岩体完整性评价的因素较多(如节理、地质构造、风化程度以及地下水等),为避免单一指标误差大,减少人为判断的主观性,结合影响因素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应用拓展,为工程岩体完整性分析提供新的方法。

    岩体质量指标(rock quality designation,RQD)自Deere[17]提出后,便成为划分岩体结构特征的基本方法及重要参数。RQD常用岩芯钻探法进行获取,需要严格采用金刚石钻头、双层岩芯管钻进进行实现[18]。RQD为一定量指标,是某岩组中大于或等于10 cm的柱状岩芯的累计长度与某岩组钻探总进尺之比[19],以百分数表示:

    RQD=A1A×100%
    (1)

    式中,A1为累计大于等于10 cm岩芯长度,A为单位岩芯钻孔总长度。

    RQD计算方式便捷,同时作为裂隙间距以及密度的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岩体的连通性、压缩性、渗透性等物理力学性质,能定量反映岩体的完整性。但是,传统的RQD计算方法没有考虑阈值的合理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岩体的尺寸效应和各向异性,没有涉及岩体中结构面的发育情况[20],难以反映岩体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导致评价结果会与真实情况有一定出入。

    岩体体积节理数Jv是国际岩石力学委员会推荐使用评价岩体完整性和岩体节理化程度的指标,Jv的定义为单位体积内包含节理的数目,工程中常常采用间距法及条数法进行计算,最后取二者均值得出该施工阶段或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的情况。间距法公式为

    Jv=(1S1+1S2++1Sn) (i=1,2,3,,n)
    (2)

    式中,Si为各组裂隙平均间距,i为裂隙数。

    条数法计算方法如下:

    Jv=Ni=1niN×(1.3~1.5) (i=1,2,3,,n)
    (3)

    式中,ni为第i个单位测量面积内的节理条数,N为同级别岩体中的样本数,一般不少于10个。

    获取Jv的方法简单快捷,并且该指标能很好反映结构面的组数、迹长、间距等岩体结构面的几何发育特征,可以定量评价岩体的完整性,然而其不能够反映结构面的结合程度,评价的结果依赖于专家的个人经验与能力,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岩体完整性系数可以定量表达岩体的完整程度,Kv定义为岩体中纵波的传播速度与岩石中的传播速度的比值的平方,即

    KV=(vpmvpr)2
    (4)

    式中:vpm为岩体当中的纵波波速,纵波波速通常采用弹性波勘探技术进行收集;vpr为岩石当中的纵波波速。

    岩体完整性系数Kv的大小反映了岩体相对于岩石的完整或破坏程度,常作为各种评价指标中的一项重要参数,通常Kv值小于1;当所测岩体处于高地应力[21]、试验测试方向以及岩体含水状态等[22]情况时,会出现Kv值大于1;当岩块从原有岩层取出时,产生卸荷效应,使波速发生变化,导致结果不准[23]

    目前,用于表征岩体完整性的指标较多[24],常用指标为岩体质量指标RQD、岩体完整性系数Kv以及岩体体积节理数Jv。GB50487—2008[6]及GB50287—2016[24]根据结构面组数及结构面间距确定,但只用Kv对岩体完整性进行定量评价;GB50287—2016[24]中可使用JvKv作为岩体完整性的定量指标;3个规范对于Kv的评分范围皆是相同的,Jv采用GB/T50218—2014[25]中评分,具体见表 1;鲁布革、二滩水电站、《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93》[26]采用RQD对岩体完整性程度进行分析,但RQD评分范围不同,学者常用表 1中的数据进行研究[27]

    表  1  岩体完整性评价标准
    Table  1.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rock mass integrity
    完整
    程度
    完整 较完整 完整
    性差
    较破碎 破碎
    RQD/% 90~100 75~90 50~75 25~50 0~25
    Jv/
    (条·m-3)
    0~3 3~10 10~20 20~35 >35
    Kv 0.75~1 0.55~0.75 0.35~0.55 0.15~0.35 0~0.1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因此,根据相关工程经验以及各种评价方法,将岩体按照完整程度划分为完整、较完整、完整性差、较破碎和破碎5个等级。相关岩体完整性评价标准如表 1所示。

    工程数据中存在工程师误判的情况,因此利用熵权-云模型对数据进行修正,具体步骤如下:

    (1)整理确定岩体完整性评价指标,并依据规范确定各级分类标准见表 1

    (2)将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并根据下式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Hj=mi=1kijlnkijlnm
    (5)
    W=1Hjnj=1(1Hj)
    (6)

    式中:Hj为信息熵;kij为无量纲化后的评价指标值;m为待评对象数量;n为每个待评对象包含的评价指标;W为个指标权重。

    (3)通过各个指标的上下限,根据下式确定云模型的数字特征:

    Ex=(Cmin+Cmax)/2 En=(CmaxCmin)/6 He=k }
    (7)

    式中,CminCmax为某一岩体完整性等级范围的最小值与最大值,Ex为该范围内期望,En为该范围内熵,He为该范围内超熵,k为常数,取0.002。

    (4)采用正向发生器生成不同指标对应的云模型,根据

    Y=ni=1μiWi
    (8)

    计算综合确定度Y,最后依据最大综合确定度原则,修正岩体完整性等级。

    经过熵权-云模型预处理后,得到的数据评价结果与真实情况更加符合。该处理可以修正工程中判断误差较大部分,对于相邻评价等级则以工程师评价为准。

    针对单一指标评价岩体完整性的局限性,本文将耦合工程中常用评价3个指标RQD、Jv、Kv,综合评价岩体完整性,增加准确率。图 1为主要研究路线,主要包括:①计算工程中3个评价岩体完整性指标,利用熵权-云模型对工程数据修正;②利用SMOTE算法对少数类样本中数据进行均衡;③使用随机森林分别对原始样本数据及均衡后数据进行训练分类;④计算Kappa系数及绘制混淆矩阵,结合影响岩体完整性因子,对多工程进行评价分析。

    图  1  方法总体结构
    Figure  1.  Overall framework

    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SMOTE)[28]通常用于处理不平衡数据集。分类模型处理不平衡数据集时对少数类样本的分类效果通常较差,且当少数类样本远小于多数类样本时,预测精度易出现虚高现象。利用SMOTE方法对实际工程数据进行预处理,可使样本集达到均衡,进而优化评价结果。SMOTE算法的具体思路如下:

    (1)假设某一少数类样本集为S={s1, s2, …, sa},a为少数类岩体完整性样本数量。对于少数类中每一个样本s,采用欧氏距离计算它到少数类样本集中所有样本的距离,得到其k近邻。

    (2)根据样本不平衡比例,确定生成的样本数量占原少数类样本的百分比N%,对于每一个样本si(i=1, 2, …, a)从k近邻中随机选取b个样本数据,放入sample={s1, s2, …, sb}集合当中,每个数据记为si,其中,0ba1lb

    (3)记采样倍数c=int(N/100),取(0,1)随机数r=rand(0,1),依据式(9)生成新的样本。

    Sj=si+r(sisi) (j=1,2,3,,c)
    (9)

    (4)重复(1)~(3)步骤合成其他少数类样本。

    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RF)是由Breiman[29]提出的一种分类算法,其有着简单、抗噪能力强、性能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领域数据处理中。RF模型算法的思路如下:

    (1)设总集合为W,采用Bootstrap自助法随机有放回的选取训练样本,形成k个子训练集{Ni}(i=1, 2, 3, …, k),每一个训练样本为一棵CART决策树。

    (2)k棵CART树组成了随机森林,每棵分类树的子节点进行分裂时,会从M个特征变量中随机选取m个变量(0<mM),作为每棵CART训练模型的指标。

    (3)重复步骤(2),构建出随机森林中所有子树。

    (4)将训练集导入构建好的RF模型当中,利用投票选举的方式进行统计,将票数最多的一类作为最终的预测结果。

    RF算法在使用时通过Gini值作为切分节点的标准,Gini值反映了每个特征在每个CART树上做了多大的贡献,最后取均值,得出每个特征的贡献大小。RF预测模型的准确率跟CART树的数量以及最大深度有关,合理控制RF模型的参数可以使模型达到最优。

    岩体完整性预测模型通常为多分类模型可利用敏感性(sensitivity)、F1指标(F1-measure)等指标进行分析,但其步骤繁琐,因此本文采用混淆矩阵以及Kappa系数进行分析。混淆矩阵是一种图像精度评价,将实际值与预测值显示在同一个nn列的矩阵中,效果直观简单。Kappa系数是基于混淆矩阵的一种统计学评估方法,实际工程中取值为[0,1],Kappa系数越高,代表模型分类准确度越高,

    Pe=ki=1miniki=1mi (i=1,2,3,,k)
    (10)
    K=P0Pe1Pe
    (11)

    式中:k为类别总数;mi为第i类真实样本数;ni为第i类预测出来的样本数;P0为总体分类精度。

    一致等级情况如表 2所示。

    表  2  Kappa系数一致等级表
    Table  2.  Scales of Kappa coefficient
    系数 0~0.2 0.2~0.4 0.4~0.6 0.6~0.8 0.8~1.0
    一致等级 极低 一般 中等 高度 几乎完全一致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先依据某水电站坝址平硐勘探数据(记为工程1),分析模型在岩体完整性评价中的适用情况,再利用另一水利工程坝址勘探平硐数据(记为工程2)进行有效性验证,两工程数据均使用1.4节中熵权-云模型流程进行修正。工程1河谷狭窄,两岸陡峻,坡顶行对高差最多可达1000~1700 m,坡度可达30°~90°。其中数据包括9个勘探线,27个平硐,共被划分为118个平硐岩体完整性分段,岩体岩性以大理岩、粉砂质板岩为主。

    采用RQD,JvKv 3个常用评价岩体完整性指标进行模型训练及验证。Jv在计算时,式(3)中系数为1.3~1.5,因此取二者系数均值1.4,在与式(2)计算结果取均值;Kv计算时岩体中纵波波速选用对穿声波波速,少数缺省值利用插值进行计算。表 3列举出部分典型的实际勘探数据。

    表  3  工程岩体多源勘察数据
    Table  3.  Multi-source survey data of engineering rock mass
    序号 平硐 桩号 RQD/% Jv/(条·m-3) Kv 应力分带 岩体结构类型 岩体嵌合程度 完整性
    1 PD01 220—250 99 6.0 0.85 集中带 块状结构 紧密 完整(1)
    2 PD04 130—175 63 12.9 0.37 过渡带 次块状结构 较紧密 完整性差(3)
    3 PD05 146.7—188 55 7.3 0.87 平稳带 镶嵌碎裂结构 较紧密 较完整(2)
    4 PD07 70—160 80 5.5 0.88 过渡带 中厚层状结构 较紧密 较完整(2)
    5 PD12 37—75 29 21.0 0.17 弱卸荷带 层状破碎结构 松弛 较破碎(4)
    6 PD30 17—65 51 16.8 0.53 释放带 破碎结构 较松驰 完整性差(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工程1包含完整分段数据9个,较完整分段数据45个,完整性差分段数据54个,较破碎分段数据10个,采用的训练集与测试集比例为7∶3。由于4个分段数据比例不均衡,先利用SMOTE算法对完整数据与较破碎进行扩充,使得4个分段数据基本上相等,再使用RF算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调参训练,得到最优时最大树深为7,决策树数目为50,其余参数为默认值。同时,将未采用SMOTE算法处理的数据也进行训练,作为对比。

    表 4所示,可以看出完整、较破碎两个少数类样本经过均衡调节处理后,准确率有所上升,分析数据可知,仅利用RF模型会将完整性岩体分类成较完整岩体,将较破碎岩体分类成较破碎岩体,使得与实际情况更加不符。而提前用SMOTE算法处理后再进行分类,整体准确率从83.3%提升到94.4%,提升明显。

    表  4  两种模型输出结果与岩体完整性对应关系
    Table  4.  Correspondence between output results of two models and rock mass integrity
    岩体完整性 两种机器学习模型测试准确率/%
    RF模型 SMOTE-RF模型
    完整 33.3 66.7
    较完整 92.3 92.3
    完整性差 88.2 100.0
    较破碎 66.7 100.0
    总准确率 83.3 94.4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SMOTE-RF模型与RF模型K值分别为0.91,0.73,两者混淆矩阵如图 23所示。说明经过预处理后的数据,预测模型更加可靠,且少数类样本预测概率有所提升。

    图  2  SMOTE-RF模型混淆矩阵
    Figure  2.  Confusion matrix of SMOTE-RF model
    图  3  RF模型混淆矩阵
    Figure  3.  Confusion matrix of RF model

    表 5所示,为SMOTE-RF模型训练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分段。根据影响岩体完整性节理、岩性、卸荷、构造、风化、岩脉等因素对不符合分段进行简要分析。

    表  5  工程岩体分段评价结果
    Table  5.  Sectional evaluation results of engineering rock mass
    序号 平硐 桩号 野外勘探岩体完整性评价 SMOTE-RF模型岩体完整性评价
    1 PD01 250—301.5 完整(1) 较完整(2)
    2 PD46 190—215 较完整(2) 完整性差(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PD01位于Ⅰ线右岸抗力体,硐深301.5 m,硐口高程1656.09 m。RQD、JvKv值为96.3,9.25,0.96。岩体结构类型为镶嵌碎裂结构,以厚层角砾状大理岩为主,局部夹绿片岩透镜体,岩体整体处于微风化,局部弱风化,沿NWW向溶蚀裂隙发育,间距0.2~0.5 m,沿#114、#117溶蚀张开1~3 cm。250~301.5 m之间有4组规则裂隙,裂隙发育特征如表 6所示,说明该分段岩体裂隙发育,而RQD值没有考虑裂隙的发育情况,导致数值过高,与真实情况存在一定出入。

    表  6  裂隙发育特征
    Table  6.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组别 规则裂隙产状 裂隙线平均
    间距统计(5 m×2 m)
    规则裂隙延伸长度 张开度/mm 粗糙度 充填物类型 主要结构面类型 地下水
    1 N40-60°E/SE∠65-80° 一般 > 1,个别0.1~0.5 一般1~3 0~2 平糙 少许钙膜 节理裂隙 干燥
    2 N30-50°E/NW∠25-35° 薄—中层 > 2 0~2 起­滑 绿泥石膜 节理裂隙 湿润
    3 N5-20°W/SW∠50-70° 零星 1~3 0~5 起糙 不连续泥膜、岩屑 结构面 湿润
    4 N30-50°W/NE∠25-30° 零星 > 1 0~2 起糙 不连续泥膜、岩屑 结构面 湿润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另外,岩块嵌合较紧密,应力分带为集中-平稳带,存在地下水,如图 4中蓝色虚线框所示,在250~260 m,局部张开0.5~2 cm线状水,259 m附近处有滴水存在;285 m附近岩体湿润;296 m处为绿片岩与大理岩接触面,有连续滴水-流水,层面起伏,这些会导致测得的纵波波速偏高[30],从而导致Kv值变高。

    图  4  PD01局部展开图
    Figure  4.  PD01 partial expansion diagram
    表  7  该岩体分段三组构造带基本情况与特征
    Table  7.  Basic situ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groups of structural zones in rock mass
    编号 构造类型 产状 起伏情况 充填物 力学性质 其他特征
    f46-1 切层错动带 N25E/SE∠80 起伏 灰黄色压碎岩 压性 上游壁与顶拱接触处见一长25 cm,宽
    6 cm,深60 cm的溶洞
    f46-3 切层错动带 N75E/NW∠70 起伏 黑色压碎岩 压性 含土白色方解石粉沫,局部软化夹泥;上
    游壁见宽40~80 cm影响带,逆断层
    f46-4 切层错动带 N20E/SE∠25 微起伏 灰黑色角砾岩及
    压碎岩
    压扭性 局部软化,泥化;下盘见宽1.2 m破碎岩,
    破碎结构,上盘湿润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因此,虽然该分段的RQD与Kv值较高,但Jv值处于较完整分段,并且接近于完整性差分段,岩体完整性有待商榷。

    PD46位于Ⅵ线左岸抗力体下游部位,硐口高程为1818.1 m,硐深250.3 m。RQD,JvKv值为74.6,9.13,0.56。如表 7所示,该段受f46-1、f46-3、f46-4三组构造带影响,断层两侧同倾向裂隙发育,岩体较松弛、完整性差,在顶拱213.2 m处存在一平硐层间挤压带,风化较强烈,裂隙主要发育3组,裂面普遍中锈,充填不连续钙膜,岩块嵌合较松弛。虽然整体野外评价为较完整,但是此分段存在各种不良地质体,且三者值处于较完整与完整性差边界处,因此需要酌情考虑此处岩体完整性,避免施工造成损失。

    为进一步验证方法模型的有效性及适用性,利用工程2中的数据对工程1所训练的模型进行研究。工程2距离区域性断裂较近,区域内岩体主要由燕山早期侵入岩-花岗闪长岩组成,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其中数据包括7个勘探线,16个平硐,共被划分为87个平硐岩体完整性分段,岩性以花岗岩为主,存在砂岩;包含完整,较完整、完整性差和较破碎分段数据分别为20,34,25,2个,由于较破碎岩体分段数据较少,因此选择前3个分段进行验证,训练集与测试集比例为7∶3,保持两种模型的各项参数,得出模型分类的准确率如表 8所示,可以看出分类为完整以及完整性差的岩体准确率有所上升,说明SMOTE-RF模型更优,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表  8  两种模型输出结果与岩体完整性对应关系
    Table  8.  Correspondence between output results of two models and rock mass integrity
    岩体完整性 两种机器学习模型测试准确率/%
    RF模型 SMOTE-RF模型
    完整 66.7 83.3
    较完整 100.0 100.0
    完整性差 62.5 87.5
    总准确率 79.2 91.7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两种模型的K值分别为0.87,0.67,二者混淆矩阵如图 56所示。可以看出,完整与完整性差少数类分段在SMOTE数据处理过后,预测效果更好,可以进一步扩充该类中的关键特征。

    图  5  SMOTE-RF模型混淆矩阵
    Figure  5.  Confusion matrix of SMOTE-RF model
    图  6  RF模型混淆矩阵
    Figure  6.  Confusion matrix of RF model

    SMOTE-RF模型评价与实际不符情况如表 9所示。包括PD102与PD107中两个分段,将完整以及完整性差岩体均预测成了较完整岩体,先对这两分段进行分析。

    表  9  工程岩体分段评价结果
    Table  9.  Sectional evaluation results of engineering rock mass
    序号 平硐 桩号 野外勘探岩体完整性评价 SMOTE-RF模型岩体完整性评价
    1 PD102 64—85 完整(1) 较完整(2)
    2 PD107 25—38 完整性差(3) 较完整(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PD102位于Ⅲ勘探线线左岸下坝址,硐深152 m,硐口高程2263 m,RQD,JvKv分别为94,3.7和0.74。该段岩性为花岗闪长岩,有2组裂隙发育,间距20~30 cm,中度发育,岩体新鲜,较紧密,次块-镶嵌结构,岩体无卸荷,存在两条岩脉,弱风化,较坚硬,与围岩焊熔接触,湿润,岩脉其它特征描述表如表 10所示,两组岩脉如图 7所示,因此该段为较完整岩体更合适。

    表  10  工程岩体岩脉特征描述表
    Table  10.  Description of dik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rock mass
    编号 桩号 产状 宽度/cm 颜色 特征 完整性 蚀变程度
    Ym102~5 左72顶72.8右75 N60°E/NW∠80° 30~60 浅黄色 发育断层f102~5及宽
    2~4 cm的石英脉,石英
    脉局部宽9 cm
    完整性差 蚀变不明显
    Ym102~6 左78.3~79.4顶78.5~79.1右81~81.6 N60°E/NW∠60° 60~110 灰白—浅黄色 宽2~3 cm的石英脉,
    断续延伸
    较完整 上盘局部蚀变3~5 cm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7  PD102岩脉照片
    Figure  7.  PD102 rock vein photograph

    PD107位于下横Ⅳ线左岸,硐深151 m,硐口高程为2263 m。RQD,JvKv分别为86,9.85,0.32。该段岩体为花岗闪长岩,裂隙发育2组,间距30~50 cm,中度发育;该分段岩体质量等级为Ⅲ2,弱风化,弱卸荷,较紧密,次块-块状结构,但此处岩体干燥,岩体含水率低,导致对穿声波波速值较小,因此将此处岩体完整性评定为较完整更加合理,但具体施工时还需要依据现场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依据表 1利用常用传统指标RQD,KvJv对两个工程测试集中数据分别进行岩体完整性评价,三者评价及耦合勘探信息情况如图 8所示。利用单一指标对岩体分段进行评价时,工程1与工程2中的依据单指标RQD,KvJv评价准确率分别为75%,50%,83.3%以及50%,41.7%,62.5%,而经过少数类样本生成后,利用RF进行预测的准确率分别为94.4%,91.7%。

    图  8  各方法评价情况
    Figure  8.  Evaluation of various methods

    可以看出,单一指标评价方法只能从部分角度反映岩体的完整程度,较为片面。耦合多源勘察信息指标可以减少因单一指标的造成的误差,增加岩体完整性评价的准确率,有助于工程师在进行野外勘探时判断岩体的分类情况。

    针对传统工程岩体完整性评价时仅利用单一指标导致的评价精度差、准确率低等问题,提出了耦合多源勘察数据的SMOTE-RF模型,对具体工程岩体完整性数据不均衡分段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得到以下3点结论。

    (1)运用熵权-云模型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可以检测出工程中误判数据。通过耦合多源勘探信息方法以及对比传统的方法,不难看出利用该方法得出来的效果比传统方法好,可以减少因单一指标反映岩体情况不周导致的效果差、准确率较低等问题,可以有效减少主观评价时存在的问题。

    (2)对于工程中原始岩体完整性分段数据比例不均衡问题,利用SMOTE算法对少数类样本进行过采样处理,使训练集数据分布均衡,改善数据结构,进而采用RF机器学习模型对工程岩体完整性分段数据进行分类预测与验证,准确率得到较大提升。对其他工程进行了应用拓展,进一步说明了SMOTE-RF模型的有效性,且相较RF模型岩体完整性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普适性。

    (3)预测结果问题分析:①样本数据量一直都是影响分类算法中的重要因素,少数类样本特征信息包含不全面,导致将少数类分类为多数类中;②当数据处于边界位置时,例如PD46中RQD,JvKv值为74.6,9.13,0.56,依据表 1分类为较完整岩体,但分类为完整性差岩体;③当勘探参数跨度较大时,例如PD107中RQD,JvKv值分别为86,9.85,0.32,跨度较大原因为各参数考虑因素不同,因此可能导致分类不准。

    针对上述存在预测结果的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结合其他工程数据,增加数据量,以减少单工程中分段特征相似情况,对于边界数据能更好考虑;将机器学习算法与评价标准进一步融合,提升模型方法的准确率。

  • 图  1   周边缝接缝止水结构

    Figure  1.   Waterstop of perimeter joint

    图  2   面板垂直缝张性缝止水结构

    Figure  2.   Waterstop of vertical tension joint

    图  3   面板垂直缝压性缝止水结构

    Figure  3.   Waterstop of vertical compression joint

    图  4   面板顶部水平缝止水结构

    Figure  4.   Waterstop of horizontal joint of top concrete face

    图  5   止水铜片和波形合成橡胶止水带

    Figure  5.   Copper waterstop and corrugated rubber waterstop

    图  6   单位长度止水铜片沉降作用力F与沉降位移δ关系曲线

    Figure  6.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tlement force F and settlement displacement δ of unit length copper waterstop

    图  7   单位长度止水铜片拉伸作用力F与拉伸位移δ关系曲线

    Figure  7.   Relationship between tensile force F and tension displacement δ of unit length copper waterstop

    图  8   单位长度橡胶止水带沉降作用力F与沉降位移δ关系曲线

    Figure  8.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tlement force F and settlement displacement δ of unit length corrugated rubber waterstop

    图  9   单位长度橡胶止水带拉伸作用力F与拉伸位移δ关系曲线

    Figure  9.   Relationship between tensile force F and tension displacement δ of unit length corrugated rubber waterstop

    图  10   聚乙烯泡沫薄板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Figure  10.   Compression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of thin polyethylene foam board

    图  11   聚乙烯泡沫厚板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Figure  11.   Compression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of thick polyethylene foam board

    图  12   单位长度止水铜片剪切作用力F与剪切位移δ关系曲线

    Figure  12.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ar force of unit length copper waterstop F and shear displacement δ

    图  13   单位长度橡胶止水带剪切作用力F与剪切位移δ关系曲线

    Figure  13.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ar force F and shear displacement δ of unit length corrugated rubber waterstop

    图  14   B坝典型断面和坝体分区图

    Figure  14.   Typical section and dam zoning of Dam B

    图  15   满蓄期周边缝沉降位移(mm)

    正值表示沉降指向坝内

    Figure  15.   Settlements of perimeter joint under FSL

    图  16   满蓄期垂直缝张开位移(mm)

    正值表示张开;未标注区域表示压紧

    Figure  16.   Opening displacements of vertical joint under FSL

    表  1   B坝筑坝材料静力特性计算参数

    Table  1   Parameters of static mechanics of materials of Dam B

    坝体分区 筑坝材料 干密度/(g·cm-3) φ0/(°) Δφ/(°) K n Rf E-B模型 南水模型
    Kb m cd/% nd Rd
    垫层区 微新砂岩 2.22 51.6 8.7 1075 0.34 0.64 770 0.23 0.24 0.62 0.61
    过渡区 微新砂岩 2.19 52.9 10.0 1230 0.30 0.66 725 0.09 0.26 0.64 0.58
    主堆石
    3BⅠ区
    微新砂岩95%+
    微新页岩5%
    2.14 51.9 9.9 970 0.30 0.66 550 0.14 0.29 0.65 0.60
    主堆石
    3BⅡ区
    微新砂岩45%+
    中等风化砂岩45%+
    微新页岩10%
    2.05 49.8 8.8 765 0.31 0.66 330 0.24 0.48 0.61 0.63
    下游堆石
    3C区
    微新砂岩35%+
    中等风化砂岩35%+
    微新页岩30%
    2.09 48.0 8.0 680 0.30 0.66 285 0.26 0.66 0.52 0.64
    排水区D区 微新砂岩 2.14 51.4 9.6 1040 0.29 0.63 595 0.19 0.28 0.53 0.5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止水铜片单元计算参数

    Table  2   Parameters of coper waterstop of CFRDs

    接缝位移 拟合公式 a b c d e
    张开位移 F=a+be[c(δd)/e]2 -9.13 18.76 -0.50 34.66 35.97
    沉降位移 F=δab+cδa+dδa2 45.54 0.24 0.14 0.0027
    剪切位移 F=δa+bδcδ2 0.89 0.06 5×1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两类接缝止水参数计算得到的面板应力变形性状对比

    Table  3   Comparison of stress-strain behaviors of concrete face by calculated using two kinds of joint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parameters

    接缝止水计算参数 满蓄期面板变形最大值/cm 满蓄期面板应力最大值/MPa
    挠度 坝轴向位移 顺坡向应力 坝轴向应力
    向右岸 向左岸 拉应力 压应力
    以往值 47.5 4.6 -5.3 12.90 -1.27 12.10
    本次研究值 48.9 5.6 -5.9 13.22 -1.32 12.82
    下载: 导出CSV

    表  4   两类接缝止水参数计算得到的接缝位移对比

    Table  4   Comparison of joint displacement between that calculated using two kinds of joint stress-strian relationship parameters

    接缝止水参数 满蓄期周边缝
    剪切位移 沉降位移 张开位移
    区域/桩号 位移值/mm 区域/桩号 位移值/mm 区域/桩号 位移值/mm 区域/桩号 位移值/mm
    以往值 0+155~0+425 2.2~25.8 0+305~0+1080 14.4~37.5 0+425~0+605 5.9~28.1 0+800~0+860 17.8~26.5
    本次研究值 0+155~0+425 5.3~26.4 0+305~0+1080 16.7~39.2 0+425~0+605 7.5~33.5 0+800~0+860 20.4~27.7
    接缝止水参数 满蓄期垂直缝
    剪切位移 沉降位移 张开位移
    区域/桩号 位移值/mm 区域/桩号 位移值/mm 区域/桩号 位移值/mm 区域/桩号 位移值/mm
    以往值 0+305~0+365 8.1~12.7 0+470~0+890 5.4~13.2 0+230~0+305 11.0~14.2 0+860~0+930 6.8~13.8
    本次研究值 0+305~0+365 8.2~13.6 0+470~0+890 5.4~13.5 0+230~0+305 14.2~14.8 0+860~0+930 6.8~13.8
    下载: 导出CSV
  • [1] 郦能惠. 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新技术[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LI Nenghui. Recent Technology for High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s[M]. Beijing: China Water and Power Press, 2007. (in Chinese)

    [2] 贾金生, 郦能惠, 徐泽平, 等. 高混凝土面板坝安全关键技术研究[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4.

    JIA Jinsheng, LI Nenghui, XU Zeping, et al. Study on Key Technology for the Safety of High CFRDs[M]. Beijing: China Water and Power Press, 2014. (in Chinese)

    [3] 徐耀, 郝巨涛.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接缝止水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8, 16(5): 457-465.

    XU Yao, HAO Jutao.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slab joint waterstop technology of CFRDs[J].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2018, 16(5): 457-465. (in Chinese)

    [4] 贾金生, 郝巨涛, 吕小彬, 等. 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周边缝新型止水[J]. 水利学报, 2001, 32(2): 35-38.

    JIA Jinsheng, HAO Jutao, LÜ Xiaobin, et al. New type of waterstop for perimetric joints of high CFRD[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1, 32(2): 35-38. (in Chinese))

    [5] 郝巨涛, 岳耀真, 吕小彬, 等. 面板坝铜片止水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J]. 水利学报, 2000, 31(10): 16-21.

    HAO Jutao, YUE Yaozhen, LÜ Xiaobin,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pper waterstop in CFRD[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0, 31(10): 16-21. (in Chinese)

    [6] 谭建平. SR型塑性止水材料的研制与应用[C]// 土石坝技术2005年论文集.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267-289.

    TAN Jianping.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R type plastic sealing material[C]// Proceeding of Technology for Earth-rockfill Dams. Beijing: 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 2005: 267-289. (in Chinese)

    [7] 卢廷浩, 王益群, 刘志刚. 周边缝结构模型试验及缝单元本构关系[C]//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国际研讨会, 北京, 2000.

    LU Tinghao, WANG Yiqun, LIU Zhigang. Structure model test and constitutive relation on perimeter joint[C]//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crete Faced Rockfill Dams, Beijing, 2000. (in Chinese)

    [8] 刘浩吾.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的实验和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1995, 17(5): 65-70. http://cge.nhri.cn/article/id/9902

    LIU Haowu. Tests and analysis of joint waterstops of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1995, 17(5): 65-70. (in Chinese) http://cge.nhri.cn/article/id/9902

    [9] 蔡胜华, 黄良锐, 唐丽芳. 水布垭水利枢纽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材料及型式试验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 1999, 16(1): 60-64.

    CAI Shenghua, HUANG Liangrui, TANG Lifang. Study on sealing materials and type of concrete joints in CFRD of Shuibuya project[J].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1999, 16(1): 60-64. (in Chinese)

    [10] 卢廷浩, 袁俊平. 面板堆石坝三维计算的几个问题[C]//土石坝与岩土力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都江堰, 2001.

    LU Tinghao, YUAN Junping. Somethings about three-dimensional calculations of CFRD[C]//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Symposium on Earth-rockfill Dams and Geotechnical Mechanics, Dujiangyan, 2001. (in Chinese)

    [11] 曹利军, 马超, 彭文哲, 等. 三向位移作用下面板堆石坝周边缝"W" 型铜止水变形特性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1(4): 177-181, 187.

    CAO Lijun, MA Chao, PENG Wenzhe, et al. Research on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W" type copper water stop at peripheral joints of CFRD under three-dimensional displacement[J]. 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2021(4): 177-181, 187. (in Chinese)

  • 期刊类型引用(1)

    1. 唐小东.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路桥工程特殊地质岩体勘察方法研究. 中国高新科技. 2024(07): 39-4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图(16)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8
  • HTML全文浏览量:  37
  • PDF下载量:  99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0-0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5-29
  • 刊出日期:  2024-12-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